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我有一个废品站 >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冬日,略有些寒冷的房间内,于欢在带着队员们学习。

屋内陈设简单。

队员们一左一右分成两排,坐在四张条凳上,形成了一个向内的半圆。

圆心是于欢和她身后的黑板。

于欢身后那块略显粗糙的黑板,是她用空间里的木头和墨水制作的。

把巨大的木头裁成薄厚适中的木板,磨平表面,在上面喷上一层墨水。

墨水干了之后再喷一层,再晾干。

反复几次之后,一块自制的简易黑板便做成了。

“粉笔”于欢用的滑石。

这东西山上就有,并不难找。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拿这东西在地上乱画。

夏天那会儿,小石头起热痱子,就是用这东西治好的。比现代的痱子粉还好用。

滑石本身是白色的,质地柔软脆弱,用手就能轻易掰开。

可以在坚硬的表面留下白色的痕迹。

对于欢来说,是天然的粉笔。

就是不太好用。

于欢自制的黑板配上这种随处可见的天然粉笔,书写起来痕迹并不是很明显,擦掉也有些困难。

但对现阶段来说,足够了。

——都是不要钱的东西,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于欢很知足。

这一会儿,于欢正拿着滑石“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今天的教学内容。

日、月、水、火

山、田、石、土

怕大家看不清楚,她把每个字都写的大大的,还反复描画了几遍。

于欢为了“备课”,在空间中翻了不少资料。

这些年国学兴起,好多有孩子的家庭多少都会有些“古文书”。

比如古代经典启蒙类书籍:《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古诗三百首》、《孝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孙子兵法》……等等等等。

于欢家的废品站这些年收了不少。

其中好多还是同样内容、不同版本的。

有带图画的、带拼音的、还有中英文对照版本的。

不同版本,里面的翻译、标注也有所区别。

于欢在里头挑拣了半天,最终找了几本自己认为不错的。里面有繁体原文,翻译详尽,不少生僻字还带了拼音。

古代的启蒙书记,不止是教人认字,更是一种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伦理道德的阐述。

只要是文字,便有倾向,在于欢眼里,这是一种文化渗透。

对新荒村的大家来说,无异于一种思想结构的重铸。

因此,她在选择第一本“教学书”的时候便十分谨慎。

于欢拿着这些书,正在苦恼到底是从三字经、还是从千字文开始,突然在角落看到了一本《幼儿园必认汉字》。

那是很薄的一本书,里面简单直白的列了许多常用字,还标注着可爱的注音和简笔画。

内容都是些诸如风雨雷电、手足舌牙之类。

只有常见字,不像三字经那些富有含义。

用来认字用,简直完美!

于欢当即眼睛便亮了。

这本书是用的简体字,但问题也不大。

她的“图书馆”里可不止一本《新华字典》,挨个翻译过来便是!

…………

今日是于欢开启教学模式的第三天。

前两天,于欢教会了这批“大龄”学生们从壹到拾的写法。

因为这十个数字的繁体笔画多,写起来颇有些复杂。

于欢每天只教五个字,便让初学认字的“学生”们费尽了脑细胞。

好在“学生”们都是肯吃苦的,学起来十分认真。

于欢在上面写完,一个字一个字教大家读,然后再教笔画的写法。

如此教过几遍之后,大家就拿着毛笔,沾水在于欢做的石板上反复练习。

因为石板太重,没办法用手拿着写。

第一天,大家是把石板放在条凳上,自己蹲在地上练的写字。

当天晚上,于欢连夜做了两条细长的桌子,他们这才能坐着练字。

今天要教的字比较简单,全都是繁简同体,于欢一口气写了八个。

这会儿,学生们坐在桌前,认真的在石板上写着字。

红姑手中拿着于欢给她的毛笔,写的尤其认真。

作为一个孩子的娘,她自己都没想过可以跟着于欢学写字。

和她同样想法的,还有钱娘子,以及狩猎队另一位尚还年轻的何家墨春。

她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女性,哪怕此地看起来再怎么“男女平等”,实际上,还是要受到诸多限制。

大多数时候,她们是家中男人的附属,是“财产”,是牺牲品,是家中沉默的牛马。

她们没有姓氏。在家的时候姓是父亲给的,出嫁之后,便冠了夫姓。

比如红姑夫家姓王,所以实际上,她对外正式的称呼是王某氏。

是在她的丈夫失踪、婆家无人,她决定顶立起门户后,她才变回红姑,成了她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