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有些尴尬,没想到躲得那么隐蔽,还是被陆星璇发现了,莫不是几日没练功,退后了?
陆星璇见庆姨思考,不用想也猜到她在想甚么,所以解释道:“是你们二位声音大。”
庆姨微微一愣,无奈地笑了笑,但是语气却有些雀跃,道:“你变了挺多。”
“是吗?”陆星璇倒是意外会听到这种话,若说她变了,她其实也觉得,但是具体却不知道哪里变了。
“变得有人味了。”
什么啊,陆星璇暗暗吐槽,那庆姨不也算是变了吗?也开起玩笑来了。
见时候不早,陆星璇也不再多说。
“我走了。”
说完,大步离开。
只是在路过柳无伤时,还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表情还很庄重,像是再说让他好好干,不要辜负她的信任一样。
大梁朝规定,除去三、九日写作外,府学每月之末还要进行考核,考的就是四书五经,有时则是作策论。
因为陆星璇是府案首,可以直接进入府学,不用参加院试。
但院试进入府学后的第二年,会举行科考来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乡试。
所以陆星璇并不能参加科考,故而她要在三次月考和两次季考中获得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虽然平日里的写作她都能得到夫子的夸奖,但是第一次月考,总该认真些。
陆星璇拿出《经义全注》细细翻看起来。
此书并非考试会考的书,而是类似现代的工具书,陆星璇有的地方没记牢,就会借此书来加深记忆。
这书后面还被她装订了杨夫子搜罗的状元著的文章和历年来的考题。
陆星璇翻到后面,找了道题来练手。
题问:“祀与戎皆伤民也,故可废也?”
陆星璇一下子就想到了《左传》中的那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伤的是财,而这财是从民身上而来,兵戎则既伤民又伤财,但这两件事却又是国之大事。
这祭祀为的是告慰先祖,今时不同往日,也有为祈求风调雨顺,是为民
而兵戎相争,则是为不受他国欺负,让国家有底气说话,有底气掀桌,这样才能换得和平,人民才能更好生活。
事物皆有两面,而统治者明显更倾向于不可废。
陆星璇理顺思路,提笔在纸上打草稿。
这破题,应当一下就点题,陆星璇提笔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又想了想,她能想到这句,别人必然也会想到,改卷的官员看了不免疲惫。
她忽然有了想法,道:“圣人有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不破不立,投入兵力和财力,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人民自然信仰,国家就会更加强大,可若是守财如命,那么国之将倾。
一个国家的兵力强盛,那么外族就不敢入侵,若文化强盛,那么百姓开放程度更高,两者合二为一,则可为大国。
但决不可偏向一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徒有兵力,国家的人如同未开化的猴,不懂如何用兵,粗鲁至极。
徒有文化,那么就会被人欺辱。
陆星璇忽然想到前世偏科的同学,一科强一科弱,导致高考只能上个双非,若是每科都强得平均,不敢想会有多好的前程。
思路如汩汩泉水,流经每个地方,陆星璇写完,一时间只觉全身舒畅。
八股虽说僵化了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但是严谨的措辞却能促进思维的提升,事物的两面性显而易见。
把草稿上的话排了下,陆星璇把文章誊抄到纸上,一字一句,写得缓慢,留有时间给她继续深度地思考。
思考时,连覃氏进来点灯都不知晓。
再抬头时,日光早已换成月色。
她伸了个懒,闭眼睡去。
这样过了几日,终于迎来了月考。
府学月考的规格堪比乡试,连座位都是排好了,需要与人结保才能入内,而考试的地方则模拟了乡试的环境,就如同后世为了高考而安排的模拟考一般。
陆星璇拿到题目,上面写着:“文武兼修,于民何利?”
这是一道策论题,故而陆星璇不仅要破题,阐述好处,还要写出几条如何去推行。
文化于民而言,起着教化作用,使民能够和睦相处,从而更好的进行劳作,在文化的作用下,去行武,使社会能够安定,国家能够稳定。
陆星璇简化了语言,又举例了两件事情,指出文武为刚柔并济,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给出了几条合理的建议。
……
交完卷,已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陆星璇鲜少在府学内置的食堂吃,她在外面寻了块地,打开今早覃氏煮的饭。
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习惯能救她一命。
下午考的是经义,陆星璇还是坐到今早的位置。
在破完题后,她忽然听到旁边的人发出“砰”的一声,接着整个院子开始喧哗起来。
准确来说,这声“砰”如同一个信号,陆星璇只感觉四面八方都传来这样的声音,大门忽然被推开,她诧异地看见监考官们一脸惊慌地跑进来,接着就是官兵们搬走一个又一个晕倒的考生。
第一次月考就在这样荒唐的场景下匆忙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