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全的人格?
积极的三观?良好的人际?高尚的品德?
心理学从五个维度定义健全人格,在当今社会,其培养不仅局限于学生阶段。只是学校里要求的更为显眼,尤其在知识和人际方面。
“你是不是对新同学有意见?”
“具体表现在哪个方面?如果这种感觉来自我们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那不能称之为意见,大约和大家说的磁场不合有关。”
“你不和她交流,明明回家是一个方向但撒了谎,没有完成我托付给你帮助同学熟悉校园的事,今天还干脆请假不来。”
“只是这样?”
“你还想怎样?”这还不够过分吗?她的表情表露出如是讯息。
嘛,大概吧。
但我的确尽了我应尽的职责。
学校规章没有规定我必须和同桌交流,撒谎避免同行是为了省去麻烦的解释。而熟悉校园,我带她转了一圈,询问她是否记住时她并未否认。
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事。
因此,过分从何谈起?
举个例子,称呼,起初人们不觉得“你”这一指代失礼,但当“您”“足下”之类更尊敬的称呼出现,“你”继续使用就会让人感到不愉快。
道理是同样的,如果换成其他同学带领参观,他们毫无疑问能做得更好。这时,我的行为似乎就不可饶恕了。
“塔季扬娜对你说什么了吗?”
“她是个好孩子,对摸索不到和你交朋友的方法这件事十分苦恼。”
那就是说了。
“她想做什么?”
“刚才说了,交朋友。”我从未听过有人通过告状来交朋友。
真这么做还没有其他目的,要么缺乏常识,要么缺心眼。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反感告状的做法,但这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体验,而且从效率角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还有一点,我觉得塔季扬娜不会用太过分的言辞进行叙事,她给我的初始印象十分深刻,我还是觉得那种温吞与温柔并非伪装。
至于为什么老师翻译后就变成这幅样子,算了,还是不讨论老师转述困难的毛病了。
我飞快看了老师,在她准备提问前又一次陷入沉思。
交朋友吗?很正常的想法。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喜欢自己被他人知晓吗?
并非对他人姓名住址工作之类只需调查就能看到的东西的了解,而是藏在白天笑容背后的,无法宣之于口的真实面目。
在我看来,这需要十足的勇气。
教廷曾宣称人人生而背负罪恶。
人的一生中,纯粹如只剩本能的婴孩也会在母体中吸收同胞争夺养分,很少有人从不犯错。
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当然滋生负面情绪,嫉妒的诋毁,暴怒的冲突,直至杀死对方的愿望诞生。
阳光下人人都是天使的备选。
可阴影中,真实的内心,敢于被另一个和自己无法共感的个体知晓吗?
知晓自己的善和恶,并包容自己丑陋。
我无法做到。
事实上,之前之所以能和塔季扬娜一起在夜晚的公园里散步,正因为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
所以不存在意见,我对所有人都没有意见。仅仅是拒绝和他们做额外的交流。
但是老师说:“这样是不行的。”
因为那就是所谓的,不合群。
“过去五年,你没有交到一个足够好的朋友,也没有对我说过一次心里话。要不是邻居时常看到另一个女孩出入这间公寓,我甚至怀疑你有室友这件事也是杜撰的。”
“我自认和同学们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友善关系。”
“抛开你说的友善,如果有一天我没来学校你碰巧遇到了危机,会有人帮你吗?”
“为什么要抛开?每一个因素都应纳入考虑。至于危机我无法解决的话,其他人更无参与必要。”
“这是重点吗?我不管,这学期你必须交个朋友。”
“您多少有些无理取闹了。”
“你就把它当做特殊作业好好完成吧,就是这样。”老师拎着包施施然离开了。
我抱着玩偶倒在沙发上沉沉叹了口气,真会给人添麻烦。
要无视吗?算了,敷衍一下吧,没有行动条会生气的。
首先该怎么做呢?我从自己单薄地可怜的经历中试图寻找答案,半晌自暴自弃把头埋进玩偶。
果然,好麻烦。
-
发生了巨大的恶性事件,震惊之余,社会各界都在组织捐款,学校也不例外。
我的位置靠窗,不怎么引入注意。教室吵吵闹闹的氛围不适合我,于是插上耳机顺理成章看向窗外,听它播放新闻。
其实我没有留意新闻的习惯,鉴于两次爆炸相当凑巧的都发生在塞里奇市辖区,才会关注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