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月的波士顿,寒冬终于松开了手指,空气中透出湿润的泥土气息。
查尔斯河的冰层逐渐消融,河水恢复了流动的轻盈,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有人不经意洒下了一把碎银。河畔的树枝冒出了细小的嫩芽,仿佛悄然宣告:春天,真的来了。
——
“我发现波士顿的春天来得比南京晚了至少一个月。”杨琳站在河边,深吸了一口气,微笑着说,“但这空气里,竟然有点熟悉的江南湿润感。”
“是啊,这种湿冷感,倒是和南京的春天有点像。”沈奕将手插在风衣口袋里,侧头看她,“不过这里的春天,没那么温柔。”
杨琳笑了:“南京的春天,细雨如丝,这里的春天,冷风像刀。”
两人并肩走着,脚下的河堤小径上铺满了冬季残留下来的枯叶。
——
下午两点,杨琳走进图书馆,找到了一张靠窗的座位,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论文。
她的研究课题是《跨文化传播与身份认同》。从最初选题时的迷茫,到如今逐渐厘清研究脉络,她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蜕变。
什么是身份认同?
这是她论文中的核心问题。
身处异国,语言和文化的交融,生活习惯的微妙差异,都会在潜意识中引发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
“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身份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杨琳喃喃自语,随即在笔记本上写下:
“文化身份如同河水,不断流动、演变,而查尔斯河,便是我们的见证。”
——
傍晚时分,沈奕来图书馆接她。
两人走出图书馆时,天边残留着一抹橙色余晖。
“论文写得顺利吗?”沈奕问。
“还好吧。”杨琳伸了个懒腰,“突然发现,文化身份这东西,真的很微妙。比如我们,虽然在美国学习,但骨子里的习惯却始终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