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查尔斯河畔,灯光映照在水面上,微波粼粼,如同一片流动的星河。
杨琳和沈奕并肩坐在草地上,身下铺着深蓝色的野餐毯,桔梗花静静地躺在杨琳的怀中,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夜风轻拂,树上的灯串微微摇曳,光斑像温柔的萤火,落在他们的肩头与发梢。
“你说……我们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杨琳看着远处缓缓驶过的船只,声音轻得像河水的低语。
沈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望着河面,嘴角微微上扬:“你是说十年后的我们?”
“嗯。”
“十年后,我们大概会住在一间有大落地窗的公寓里,窗外能看到查尔斯河。”沈奕缓缓开口,目光温柔,“清晨,我们会一起喝咖啡,晚上一起散步,偶尔吵吵架,但更多的时候,会像现在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看河水流过。”
杨琳笑了:“听起来好像电影里的场景。”
“生活本来就像电影啊。”沈奕侧过脸看她,目光专注,“只是这部电影,我只想和你演到最后。”
——
河畔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微光摇曳,似乎在为这句情话作着无声的注解。
杨琳微微低头,手指摩挲着怀中桔梗花的花瓣,心头一阵柔软。
陪伴,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告白。
——
凌晨时分,两人依旧没有离开。
沈奕脱下外套,披在杨琳肩上:“有点冷了,我们回去吧?”
“再待一会儿。”杨琳摇摇头,目光仍停留在河水之上,“我在想,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从南京的秦淮河畔,到上海的外滩,再到现在的查尔斯河。”沈奕轻叹,“河流一直在变,但陪伴的人没变。”
杨琳转过头,轻轻倚在他的肩上,唇角微微上扬:“是啊,原来我们的故事一直都和水有关。”
“因为水流不息,就像我们。”沈奕握紧她的手,“一直前行,从未停下。”
——
第二天上午,杨琳来到研究生院办公室,交上了论文初稿。
导师看了看论文标题,微微一笑:“《文化身份在跨国流动中的塑造与重构》,选题不错。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
“因为……”杨琳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昨夜河畔的对话,“因为我发现,文化身份就像河流,它会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但真正让我们感到归属的,并不是国籍或语言,而是那些始终陪伴在身边的人。”
导师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观点很有深度,希望你能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