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循环,"温翎评价道,"就像艾莉丝的素描最终连接到卡瓦霍先生的故事。"
第二天早晨,艾莉丝的孙女凯特如约而至。她是个高挑的红发女子,说话轻声细语却充满力量。带来的箱子里不仅有艾莉丝的日记,还有几封未寄出的信和一个小巧的颜料盒。
"祖母很少谈起战争年代的事,"凯特翻开发黄的日记本,"但她在斯凯岛遇到了一位中国水手,这段经历似乎很特别。"
温翎和俞瑾言屏息阅读着那段记录——1940年,年轻的艾莉丝在斯凯岛避难期间,确实结识了一位叫"林"的中国船员,两人甚至有过短暂的艺术合作。日记中还夹着一幅速写,正是那位水手的侧影,与林教授祖父的照片惊人地相似。
"这太不可思议了..."温翎轻触那张脆弱的纸页,仿佛能透过时光感受到那个特殊友谊的温度。
凯特还带来了一个意外发现:艾莉丝晚年曾尝试创作一系列关于"无形连接"的画作,灵感就来自那段跨越文化的邂逅。
"她相信某些相遇会在时空中留下痕迹,"凯特解释,"就像雾中的光,看不见,但确实存在。"
这句话像闪电般击中了温翎。她突然明白,这或许就是"边界实验室"所有项目的共同线索——那些看似偶然的连接,其实都在某个更大的图景中各得其所。
下午,他们带着这个发现走访了东区的移民社区。萨拉介绍的食谱项目确实令人惊叹——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家庭贡献了传家菜谱,每道菜都配有移民故事和老照片。最终成书不仅在当地畅销,还被几家学校选为多元文化教材。
"我们正在筹划第二册,"项目协调人拉希德说,"这次聚焦'离散食材'——如何在异国寻找家乡味道的替代品。"
温翎翻看着这本书,每一页都洋溢着真实的生活气息。她特别被一个叙利亚家庭的故事吸引——他们用英国的苹果复刻了家乡做不成的传统甜点,创造出了全新的"融合记忆"。
"这就是艾莉丝说的'无形连接',"她对俞瑾言耳语,"食物成了跨越边界的媒介。"
回到实验室,他们开始整理这两天的发现。凯特答应捐赠部分艾莉丝的遗作,用于一个探讨"艺术与偶然相遇"的特展;移民社区则邀请他们参与食谱第二册的视觉设计;萨拉和马库斯则筹划着将所有这些线索编织成一个更大的社区艺术节...
夜幕降临,仓库里的灯光像灯塔般明亮。温翎站在世界地图前,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连接线——北京、上海、伦敦、里斯本、哥本哈根...现在又加上了斯凯岛的历史纽带。她突然想起小森那幅《远方的家》,那个孩子凭直觉捕捉到的,正是这种超越地理的深层联系。
"下周的小森画展,"她转向正在整理笔记的俞瑾言,"我们得准备个好点的摄像头。他说有惊喜?"
俞瑾言推了推眼镜:"小林暗示说,可能与'晨光之家'的新项目有关。"
夜深了,但他们仍沉浸在白天的发现中。凯特带来的艾莉丝日记打开了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边界实验室"背后更大的可能性——不仅是连接现有的差异,更是发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跨越世代与文化的隐形纽带。
温翎拿起相机,拍下月光中的艾莉丝素描本。这个画面将加入她不断增长的收藏——不是作为工作的素材,而是生命的见证。从北京到伦敦,从过去到现在,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连接的一次确认,对边界的一次跨越。
窗外,泰晤士河上的船只灯火如星辰般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