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丙见状不由的怒火中烧,他伸出手,直指向少年,怒喝道:“你做什么!”
那少年寸步不让地威胁道:“把你的灵气收了,要不然我马上杀了他!”
敖丙目光阴寒地盯着那狐族少年,将灵力收起,而后再次质问道:“你说你们并无害人之意,但是那厉鬼造了那么多杀孽,难道因为你一句意外就能一笔勾销吗?”
那少年反问道:“我问你,这位姬发公子有没有杀过人?他的杀孽又该如何偿还?”
姬发皱起眉,虽然此时伤重,却毫不畏惧地辩驳道:“以战……止戈,杀人是为了救……更多的人。”
敖丙见到姬发因伤重而气息奄奄,眼中寒意更甚,“战场上兵戈相见,生死难以预料,但你们利用厉鬼害人却并非世俗因果,而是将野心化劫,徒增杀孽!”
那狐族少年听了敖丙的话,嗤笑道:“哈哈哈,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明明为偏见所累,但还是会以偏见视我们,”那狐族少年大声质问道:“你凭什么说这厉鬼是我们放出来的!你又凭什么觉得我们就乐于制造杀孽!你们的士兵是死是活与我们有什么干系!”
敖丙愣了一瞬,虽心知狐族最是狡诈,却还是被他这话刺得生疼。他犹豫了些许,问道:“你这是何意?”
“你既然说他们人类自己杀自己是世俗因果,”那少年阴笑道:“那我便告诉你,这厉鬼会出来害人,是因为那崇应彪擅自将它放了出来。若是你们不将他逼的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出此下策!”
简直可笑,那崇家父子鱼肉百姓,助纣为虐,残害忠臣,早就种下了恶因,就该承受恶果,如今兵临城下,却想做困兽之争,再增杀孽,却被说成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姬发听了少年的诡辩,眼里怒火中烧,却因伤重而无力争辩。
敖丙正要辩驳,却突然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场荒诞的争吵之中,若是强行与少年争辩,只会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因果报应纠缠在一起,无法再分明。但追根溯源,是这厉鬼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世间。
他松开手,眼里恢复了清明,冷静地说道:“若是并无厉鬼,崇应彪又如何能害人?妲己先是禁锢无辜的魂魄迫使它化为厉鬼,又利用它制造更多杀孽,归根究底,这些业报都应该由她来承受!”
那少年在敖丙提及妲己之时眼里便迸发出了冲天的怒意,他嘶吼道:“你懂什么因果报应!什么无辜!我便告诉你,这个杀孽深重的厉鬼就是你们口中忠诚正直的比干!当日他伙同黄飞虎,埋伏于轩辕坟前,趁我狐族酒醉火烧洞穴,害死了我们狐族成百子孙,还剥了他们的皮做成了袄袍。我问你,这算不算杀孽!但是有谁会为我们鸣冤!这个世界既然生了我们妖族,又为何将我们置于天道规则之外任人宰割!”那狐族少年目光幽深,看向敖丙,嘲讽道:“你如今高高在上,人道仙道左右逢源,怎么还会管我们的死活?若有朝一日,轮到你被剥皮抽筋,不知有没有人或者是仙会为你说一句话!”
“放你娘的狗屁!”一句怒喝从空中传来,紧接着一阵冲天的火光燎亮了这乌云密布的天空,混合着阵阵惊雷,以撼天动地之势向着狐族少年狂卷而来。与此同时,一阵冲天的妖气袭来,随即一道幽蓝色的烈火自狐族少年身后射出,两火相撞的刹那,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暴鸣声响彻九宵。
这剧烈的冲击将空中的云层震的四散而去,原本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空瞬间变得玉宇澄清,甚至还能看见满天繁星闪烁。
敖丙抬眼看见哪吒正踏着风火轮飞驰而来。一击不成,哪吒不再恋战,立刻从空中落下,稳稳地停在了敖丙身前。
“你没事吧?”哪吒担忧地上下打量着敖丙,生怕他再有什么闪失。
敖丙见到哪吒,眼底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但是局势紧迫,他一边观察着狐族少年身后之人有何动作,一边摇头道:“我没事,但是姬发公子被狐族劫持了。”
哪吒正要抬眼看去,却见一个鬼魅般的身影疾风掠境般闪过,而后那狐族少年便不见了踪迹。
敖丙立刻纵身追了上去,耳中却再次响起妲己的媚笑声:“三太子,那姬发刚刚被我下了毒,他可等不得你追上我们再解毒。你已经害死了他的哥哥,如今还想再害死他吗?”
前往朝歌之路上
“族长,我……”
“谁让你追出来的!就算这厉鬼落入敖丙之手,只要我们告诉他这是比干的魂魄,他便不会诛灭它,我们就有机会将它夺回来!”
“是我看护不力,才让崇应彪将它放了出去。为了炼这厉鬼耗费了您大量的妖力,我不能让它有什么闪失。更何况我的罪责应当由我自己承担。”
“就算是它真的被诛灭了,你也不必为了保它牺牲自己的性命。再敢有下次,我便将你逐出狐族。”
“……是。”
补充《封神演义》关于比干、黄飞虎与狐族的片段:
此事的前因:
姜子牙将琵琶精打回原型后,妲己为了恶心姜子牙所以骗纣王建造鹿台可以引来神仙,还让姜子牙督工建造鹿台,建造鹿台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于是姜子牙从朝歌跑了,变成了一个钓鱼老头。最后鹿台还是建好了,然后纣王就问:神仙呢?于是妲己就让轩辕坟的妖精变成神仙来鹿台与纣王日日笙歌,但是这事被比干和黄飞虎识破了。他们就想办法在妖精们夜饮后设了埋伏,烧死了它们。
翻译版:(封神演义沈慧红改写)
没过多久,四人报告说:“在离城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个轩辕坟,那些妖精都住在那里。”黄飞虎立即命令:“带三百家将,带着柴火,塞住洞口,烧死她们。”中午时候,比干来访,黄飞虎跟比干说了这件事。比干大喜,也想去看看。二人就带领家将,一起来到坟前。黄将军命家将将火灭了,进山洞一看,一地的死狐狸,焦毛烂肉,臭不可闻。比干对武成王说:“把那些还没烧焦的狐狸的皮剥下来,我要做一件袍袄献给陛下,吓吓妲己,也让天子醒悟。”
比干将狐狸皮晒干,制成一件袍袄,只等严冬时进袍。
原著版:
次日黄飞虎升殿,四将回令。周纪曰:“昨在南门,探得道人有三四十名,俱进轩辕坟石洞内去了。探的是实,请令定夺。”黄飞虎命周纪:“领三百家将,尽带柴薪,塞住石洞,将柴架起来烧,到下午来回令。”周纪领令去讫。门官报道:“亚相到了。”飞虎迎请到庭上行礼,分宾主坐下。茶罢,黄飞虎将周纪一事说明,比干大喜称谢。二人在此谈论国家事务。武成王置酒,与比干丞相传杯相叙,不觉就至午后。周纪来见:“奉令放火,烧到午时,特来回令。”飞虎曰:“末将同丞相一往,如何?”比干曰:“愿随车驾。”二人带领家将,同出南门三十五里,来至坟前,烟火未灭。黄将军下骑,命家将将火灭了,用挠钩挞将出来。众家将领命不题。
且说这些狐狸吃了酒的,死了也甘心,还有不会变的,无辜俱死于一穴。有诗为证。诗曰:欢饮传杯在鹿台,狐狸何事化仙来。只因秽气人看破,惹下焦身粉骨灾。
众家将不一时将些狐狸挞出,内有焦毛烂肉,臭不可闻。比干对武成王曰:“这许多狐狸,还有未焦者,拣选好的,将皮剥下来,造一袍袄,献与当今,以惑妲己之心。使妖魅不安于君前,必至内乱,使天子醒悟。或知贬谪妲己,也见我等忠诚。”
且说比干将狐狸皮硝熟,造成一件袍袄,只候严冬进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