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儿子不对劲,次旺拉姆停下耕作,急忙过来看视情况。走近一看,儿子计美多吉却被一陌生女子牵着。
次旺拉姆上前,先将儿子唤到身边,又问杨慧之:“姑娘是汉人?”
杨慧之点头示意,同时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遂将方才之事如实相告。次旺拉姆得知事情的经过,连忙向她表示感谢:“多亏你救了计美多吉一命!你真是个善良的姑娘!”
杨慧之讪讪地笑了,确实不是什么大事,更谈不上救命。为了表示感谢,次旺拉姆将她带回了家里。
计美多吉的家在半坡上,沿着平坦开阔的坡地,二十余户低矮的民房绵延开去。东西两条‘之’型小路通往坡下,坡下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
藏族人民热情好客,杨慧之现在是深有体会。偏僻落后的小村庄里,人们大多与世无争,天性纯朴善良。
对于外来人,村民丝毫不会有排外情绪,甚至更加热情。
杨慧之被邀请到计美多吉的家中,次旺拉姆以酥油茶和糌粑来招待她。第一次喝酥油茶,杨慧之感觉异味难耐。
怎么说呢?喝起来像牛奶,带咸味,还有一点点的奶膻味。好比珍珠奶茶里面加入盐和酥油,而不是糖和珍珠。
对于第一次喝酥油茶的人来说,应该是不习惯的,杨慧之也是这样。她连续喝了几口,实在是不习惯这样的味道,于是没有再动。
计美多吉的父亲扎西丹增看出了她的不适应,忙笑道:“姑娘是汉人,肯定是喝不惯我们这儿的酥油茶。这个糌粑是我刚刚磨出来的,姑娘用些填填肚子!”
杨慧之不好意思起来,连连道谢。她按照藏人吃糌粑的方法,加入酥油茶和糖,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然后抓起糌粑往嘴里放。
不得不说,这以青稞面制作而成的糌粑,确实比较美味,而且饱腹感极强!看着很快就将碗里的食物消灭干净的客人,扎西丹增眼露笑意。
次旺拉姆结束了厨房的忙碌,从里面走了出来,计美多吉抱在手上。
杨慧之急忙将木凳拉了过去,好让次旺拉姆有个坐的地方,不至于太过劳累。
坐定后,次旺拉姆笑着问:“姑娘是汉人,怎么会孤身来到这里?”
这个问题一时难住了杨慧之,良久也不知该如何作答。扎西丹增是个善解人意的喇嘛,许是明白了她的难言之处,便打圆场:“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不必为难了!”
杨慧之心生感激,暗叹眼前的中年男人善解人意。之后,夫妇俩又问了一些基本的情况,杨慧之一一告知。
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才穿进书中,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世界,杨慧之给自己起了一个藏文名:达娃卓玛。
计美多吉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朴农民,家里的供给大多来源于自力更生。
除了青稞的种植之外,还要打理三分土地的茶叶种植、牛羊的放牧。
放羊和种茶的重担落在了父亲扎西丹增的肩上,母亲次旺拉姆则负责青稞的种植。至于年幼的计美多吉,则跟随母亲在田边玩耍。所以,这才有了此前的一幕。
许是哀怜杨慧之的孤单,计美多吉的父母让她留在了家中。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杨慧之决定承担一部分的劳作。
为了融入这个世界,她让众人以藏文名字——达娃卓玛来称呼。
达娃卓玛与扎西丹增、次旺拉姆商议,以后放羊的工作就由她承担。扎西丹增一开始不同意,觉得没有让客人做事的道理。
达娃卓玛却说:“如果您不同意,那么我就只能离开了!”
双方最终各让一步,夫妇俩让达娃卓玛负责照顾年幼的计美多吉。
每日辰时,次旺拉姆就起床给家里人准备好酥油茶和糌粑,然后唤丈夫扎西丹增洗漱。夫妇俩用过早饭,便各自从事自己的劳作。
不像达娃卓玛和计美多吉,几乎是睡到自然醒。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洗漱,接着和计美多吉一起吃酥油茶和糌粑,之后是打扫屋舍。
家务活做完以后,达娃卓玛就带着计美多吉在门前的一小片空地玩耍。想着计美多吉已经三岁,正是接受教育的年龄,因此决定教他识字。
这个时代,普通家庭是读不起书的,因此计美多吉家里也没有书籍,连纸和笔都找不到。达娃卓玛只好折了一根桃树枝,在泥土路面写字。
计美多吉见她折了树枝过来,露出小小的疑惑:“阿佳拉,你要做什么?”
达娃卓玛蹲在他的面前,笑着问道:“藏文我不会写,教你学汉文好吗?”
计美多吉笑开了花,连连拍手:“好啊!好啊!阿佳拉,你快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