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老师说:“你才刚学习不久,这时候回去又能怎么样呢!再晚一些吧!”
第二次,老师又对他说:“你还小,天又黑,路又滑,一个人回去实在让人不放心!若是派人跟你一起回去,又辛苦了那个人!”
第三次,阿旺嘉措又提出了回家,老师依旧跟他讲道理:“你才学了一些东西,现在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水还未完全沸腾,你就要把壶揭开,这不是白费了之前的努力吗?”
阿旺嘉措只好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继续努力地学习着知识。
这几年来,他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阿妈,时刻想着回家看一看。他的阿妈从未寄过信,所以他无处得知家里的情况。
自从学习了《诗境》这门课程,阿旺嘉措便对朗朗上口的诗歌沉迷。
他开始学写诗歌,想要表达对阿妈的思念。第一次,他拿起了笔。可以哪种格式来创作,这让阿旺嘉措陷入了迷茫。
要么仿照噶举派大师米拉日巴的道歌,用“多段体”和“自由体”的格式;又或者像《萨迦格言》,采用格言短句的形式。
忽然,阿旺嘉措想起了卓玛。她曾经说过汉文诗歌的特点,不是正符合自己所需要的吗?阿旺嘉措结合汉、藏诗歌的特点,开始创作自己的诗歌。
于是,一首诗歌就产生了:
去年种下的青苗,
今年已长成秸秆。
青年衰老的身躯,
弯过南方的弓。
门隅地区大多信奉红教,他们崇尚自由和爱情,随心所欲。高墙大院的寺庙,阻挡不了少年骨子里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寺院内是四大皆空,寺院外却是缠绵悱恻。老师传授的佛法和义理逐渐渗透了他的思想和眉眼,而土生土长的爱和情深入骨髓和灵魂。
这一日,阿旺嘉措和塔坚乃有机会走出寺院,到镇里去采购寺里所需的日用品。阿旺嘉措和塔坚乃格外兴奋,好像终于逃出了‘监狱’。
总算可以闻一闻寺外自由的空气,感受人世间的情爱冷暖,这真让人激动!
小镇的集市颇为热闹,商贩的木桌摆满了街道两侧,各色氆氇、坐垫以及根卡摆放在上。小贩们时不时吆喝一声,吸引行人的注意。
阿旺嘉措和塔坚乃买好了日用品,正打算返回寺院。忽然一阵马蹄声引起了阿旺嘉措的注意力,朝声源望去,原来是一支迎亲队伍。
领头是一个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斯巴霍’的相星师。相星师的后面,骑在一匹精心装扮过的马上的就是新娘。
迎亲队伍给路过的背水和背东西的人送上了白色的哈达,表示吉祥之意。一对新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是装不出来的!阿旺嘉措看得入迷了!
他在心里羡慕着,羡慕美丽的新娘能嫁给意中人,也羡慕伟岸帅气的新郎能娶到如花似玉的美眷。
他的心里又感伤起来!是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可是,他连谈情说爱的自由都没有!
阿旺嘉措脸色黯淡了下来,心里一片冰冷。塔坚乃在一旁催促:“别看了!何必自讨没趣呢!”。阿旺嘉措失望了,转头就要走。
转身的一瞬间,瞥见了一双同样渴望的双眼。那女子站在一处矮小破败的小铺子前,直直地望着迎亲队伍,脸含娇羞之态!
阿旺嘉措看着她,忽然那少女侧过头与其双目对视。
阿旺嘉措转移了目光,很快再次将视线落在少女身上。少女含情脉脉地看着,似乎在向他表达心意!
阿旺嘉措陶醉了,也对她回以深情。那曼妙的身材、白皙的肌肤,真的太像他的阿佳拉了!
阿旺嘉措不由地对眼前的女子有了好感,很想去问问她的芳名。塔坚乃适时地打断了他:“天色已晚,快走吧!”
阿旺嘉措只能不情愿地跟着塔坚乃离开了镇上,又回到了那个不食烟火的深墙大院里。
第四次,阿旺嘉措再也忍耐不了了,他必须要回去看望阿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