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探讨从个人问题变成了公共性问题,带有禁忌色彩的恋情也变成了社会话题的探讨。即将要面临的除了有网络讨伐,还有学校的处理。
经过上次“会审”,这次左南春和凌宇也算是轻车熟路,流程熟。不过这次更多的侧重个人情感问题,又可以不像学术问题那么可丁可卯的。道德与伦理的约束,除了绝对界限,谁都有自己的立场。
他俩打定主意,不能让大屎盆子扣在自己头上。
校方这次多了好几个人,还有两个女性领导。他们显然已经心有成算,听左南春和凌宇讲的时候,更多的是在琢磨分析他们的行为。
左南春和凌宇试图还像上次那样摆事实讲证据。但这次没那么好运了,校方并不吃这一套。已经有人爆出学校,超话里也一直有各种讨论。
“左老师作为其中的争议更大方,需要停职观察。”
在绝对的话语权面前,无论多少解释都是无力的,都会变成狡辩。凌宇也在一边据理力争,办公桌就像一条宽大的楚河汉街,割裂开两边的氛围。
一边是气定神闲无可更改,一边是焦灼激动奋力一搏。
有位领导的手机接连收到消息,连带着桌子也发出震动的嗡鸣,左南春又被这种声音刺激,她感觉耳边的说话声都变得好远,人很近,但都听不真切。
她望向窗外晃了神,旁边的凌宇再次发现她的异样,但她听不到身边人的呼唤,只能隐隐约约感觉有人在她眼前晃动手指。
一杯水放在她面前,又被塞进她手里。真实的触感让她思绪渐渐回笼,耳边有女声在说话,“先让她缓一缓吧。”
于是一切暂停,左南春小口把杯中水啜净,情绪和理智都随着水流渐渐平缓。
没什么好再争论的。左南春坦然接受留职观察,她甚至主动提出,“我可以调去分校。”她没有提辞职,既然学校不提,那她也没有必要为了这件事真的毁了自己的工作。
“但这时候给我们处分,是不合理的。有时候网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如果一味地低头,就是要宣扬我们错了,有理也变没理。这样,反而会变成学校的污点舆论。”
大部分人都不会管真相是什么。一时的八卦激起的情绪就足够娱乐,不出一周这些事情就会被大多数人遗忘,只有一些后遗症遗留在真实被伤害的人身上。
左南春理出自己之前就想好的思路。
“我们也没有奢求学校可以替我们澄清。但是作为在本校读书多年又留在学校工作的学生,我是非常热爱也非常感激学校的。我同样不想因为自己而给学校带来什么不好的言论。”
左南春身边坐着凌宇,对面是一位短头发的女领导。左南春知道她,学校以舆论宣传课出名的副校长,张静。人不如其名,极其地风风火火。
这会张副校长手里拿着一支笔,之前她一直表现出一种百无聊赖地姿态,听到左南春这样的发言,更是露出在看真人选秀节目时,那些为了拉票拉分而声泪俱下讲述自己“悲惨故事”的选手。
苦情戏纵然有受众,但很多时候也乏善可陈。
张副校长本来以为左南春坦然接受停职观察是有什么别的应对方式呢,结果先来了这样一段在谁那里都能听到的心迹剖白。
也没什么意思,她想,还是老套路。
左南春眼睛扫过各位领导,最后定格在张副校长,“不如试着换个思路,学校不用替我们澄清,也不需要学校证明我们的时间线,甚至不需要出具官方文件声明并非有什么隐情或辛秘的师生恋。只需要在必要时刻回应经查证一切皆属造谣。”
她带着一些天真,以及自己都知道不可能的假设,释放出一丝希冀,“当时,学校也可以把我们作为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一种展示,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展露出一种有理有利有节,一种客观公正地评判,以及……一些护犊子,而且欢迎有实力的同学报考我校并留在我校。这和现在一旦出事就泾渭分明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说不定会为学校带来一种正面形象。”
校领导不置可否。“怎么回应就是校方的事了。”
左南春捏着杯子的手用力过度,指腹已经变得苍白。她其实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这些话听来简直可笑。一个小老师的情感舆论,无论是正向还是负面,又可以给学校这样的庞然大物带来多大的影响呢?
凌宇把她的手松开,一根根捋直,生怕她太过用力攥拳而伤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