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的大朝会曹也先是提了云州那边流传的谣言。
提议让八弟母子迁宫别居。
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他的提议,觉得把人放在眼皮子底下更安心些,能方便随时掌握那边的动静。
他也没有异议,又说起了重开正科一事。
话一落,场上一半的人瞬间都不淡定了,都小声交头接耳起来。
半晌后高事逵立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陛下,那些凡夫俗子只会在土里刨食,哪里知道读书之道。
让他们写字作文,怕是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上京科考只会让人笑掉大牙。
加之那些小地方来的大多行为粗鄙不堪,言语粗鲁,态度蛮横,做事又莽撞,让他们做官,这不是有损我朝威严吗。”
我淡然一笑。
“太尉大人何必如此激动,读书跟种地一样,也不是生来谁都会的。
况且文帝时期就已经开过先例,只是后面先帝以国库不充为由暂停此大规模考制。
可是现在国库已然能支撑科考一事,为何不能再次向全国招考,选拔人才,知人善用。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位就一定能肯定,他们会的你们就一定会吗,相反大人们会的,他们有些也一定不会。
也正是因为太尉刚刚对地方人士的一番形容,明确指出礼仪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就更应该要全国开启科考,彼此相互促进交流,这样文化才能相互传播。
而后达到源远长流,造福子孙后代标杆立意的景像。
况且这世上又有几人是完美的,就连朕都不敢自夸,自身修为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止于至善的意境。”
太常卿还是面带不屑。
“种地谁不会,都来读书了,那谁去种地。”
大司农看向宋渊也嘲讽地梗起脖子。
“种地没有太常卿说得那么简单,农民下地,也是要随时注意天色,研究土壤。
从除草开垦,到种子的严选,以及播种的方法,还有哪个季节种植什么最合适。
发芽后要施肥,捉虫,时不时要根据天气灌溉或是维护。
农作物长到一定程度还要控制其生长,这桩桩件件皆是他们要注意的。
反之若不维护,轻者种植失败可惜粮食,重者颗粒无收民怨沸腾。
没有经验不会钻营者,估计到了田里也只能是望天长叹。
所以臣认为这一项繁杂且冗长的工序,他不亚于我们现在站在这里的上下两张嘴,一张一合来的简单。”
曹也也看向他们。
大司农说得不错,至于太常卿担心种地一说,也大可不必忧虑。
既然能考上那证明他对国家的用处也不止种地这一点。
树有高低之分,同样的,人的学识与才华也有良莠不齐。
没考中的自然是返回老家重操旧业,还能担心没人种地而荒芜。”
大鸿胪望向众人不解,双手一摊。
“可这突然说开科就开科,那总得有个理由吧。
不可能就为了让他们能读书写字进京赶考,就专门耗费一大笔钱财,那这也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