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辋川风月鉴 >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志和不以山海远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志和不以山海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孟浩然笔尖一顿,一滴墨汁落在素绢上,洇成小小乌云。王维望着那团墨迹,忽然想起被贬济州时见过的黄河落日。浑浊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却在夕阳下泛着金红波光,何尝不是另一种壮美?

"诸位且听我一言。"他起身拂去衣上枫叶,竹青色大袖在风中扬起涟漪,"许由洗耳,是惧圣人之言污了清听;陶公挂印,是厌宦海污浊染了素心。然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许由,若真不恋尘寰,何必闻禅让而惊?陶潜,若真厌弃红尘,何必作《归去来兮辞》?"

张九龄目光骤亮,王维此言深得他心,如寒星划破夜空。王维悠然执起案上酒壶,琥珀色液体注入青瓷盏,在暮色里泛起粼粼波光:"依在下愚见,许由当如渭水垂钓的姜太公,陶潜应似那隆中诸葛亮。既在人间,便食人间烟火;心有丘壑,自存松风竹韵。何须效仿那断崖枯松,非要把根须扎进石缝里?"

孟浩然听得入神,笔尖悬在半空,墨汁将坠未坠。郑倩之皱眉欲辩,却被张九龄摆手止住。老大人执起酒盏,凝视着王维的眼睛:"摩诘此言,可是想起淇上别院那池残荷了?"

王维指尖微颤,酒液在盏中荡开细纹。八年前那个秋夜,他跪在朱雀门前听宣旨太监尖细的嗓音,寒风裹着雪粒子钻进领口,竟比不上心中寒意。而此刻秘书监后园的桂香,却像极了淇上夏日荷风,带着若有若无的苦涩。

"大人明鉴。"他轻啜酒液,任那微辛滋味在舌尖漫开,"下官在淇上时,常在淇水垂钓,时见溪中游鱼,鱼在水中,不知有水;人在红尘,何必强求脱俗?许由若生于今日,或许会在终南山麓结庐而居,晨起耕读,夜来观星;陶公若在当下,说不定会效仿张平子造出浑天仪,将满腔孤傲化作观天之乐,亦可为百姓谋福祉,自己积累些功德。"

独孤策击掌大笑:"摩诘兄这番话,倒像是给许由陶潜各打了五十大板!"张九龄却敛了笑意,目光沉沉如终南积雪:"摩诘可知,老夫最欣赏你何处?便在这'心在山林,身在魏阙'的通透。当年某敢在朝堂上直谏,因知天下事需有人担待;王维能在秘书监静心校书,因晓典籍中藏着天地经纬。"

暮色渐浓,园中石灯次第亮起。孟浩然忽然搁笔长揖:"听诸位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晚生这便去将《归去来兮辞》重抄十遍,定要悟透这'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的境界。"说罢抱起书卷匆匆离去,衣袂扫落几片丹枫。

王维望着孟浩然抱书而去的背影,忽然想起弟弟王缙送他来秘书监那日的话。胞弟说宰相张说在朝堂上举荐他时,玄宗皇帝盯着"王维"二字沉吟良久,最终只说了句"且去校书罢"。那时他尚不知,这方寸校书郎的位置,竟藏着比黄狮子舞更深的机缘。

"摩诘,可曾见过终南山雪?"张九龄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老宰相指着天际最后一抹残阳,"待来年开春,老夫带你去看太乙峰积雪。雪光映着新绿,比这满园丹枫更见风骨。"

王维躬身应诺,袖中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那方松烟墨。墨香与桂香缠绵着,钻入肺腑,他忽然想起淇上庄园后山那株老梅。梅花开在雪中时,何尝不是将清冷揉进了温润?就像此刻,他身在魏阙,心向山林,而手中这卷《陶靖节集》,字字句句都浸着渭城的朝雨。

夜色漫过秘阁飞檐时,王维独自留在校书阁。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满架竹简上,忽见案头《陶靖节集》扉页有朱批小字,笔迹遒劲如松枝——"心存丘壑,何必避世"。他执笔蘸墨,在旁批注:"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张公之言,如晨钟破雾。"

窗外秋风忽起,卷着几片丹枫扑在纱灯上。王维望着跳动的烛火,忽然想起张九龄案头那盆菖蒲,青翠欲滴的叶片在文房四宝间自成天地。他提笔在素笺上勾勒:一山,一水,一叶扁舟,舟中人有松形鹤骨,却着圆领青衫。题跋处落笔"身在魏阙,心游太玄",墨迹未干时,一滴烛泪洇开,倒似给那山水添了三分烟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