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辋川风月鉴 >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 莫如纵情山水间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 莫如纵情山水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郑铎、霍韬,来的正好,快些见过王司马。"年长者执卷《南华经》,幼者背着焦尾琴,"闻君善诗,可否赐教?"

那日他们五人醉卧松荫,郑铎抚琴,霍韬击节,崔录事舞剑。剑光如银龙游走,琴声似寒泉泠泠,惊起满山宿鸟。王维望着云隙间漏下的月光,忽觉胸中块垒尽消,随口吟出《崔录事》:

"白首垂钓翁,曾事鞍马雄。

解甲归云岫,松风伴酒红。"

霍韬抚掌大笑:"王司马诗中有画,画中有禅!"他自囊中取出素绢,泼墨绘出山间对饮图。郑铎提笔在留白处题诗:"朝市何嚣嚣,不如山中蒿。"

王维望着绢上墨迹淋漓,忽觉手中酒杯也变得洒脱。这济州山水,竟比长安的朱门玉阶更教人留恋。

转眼到了初夏,王维与崔录事再访云岫谷。溪畔野蔷薇开得正盛,粉白花瓣落在青石上,被日光晒得透明。郑铎、霍韬已在山腰筑了茅庐,檐下挂着成串的紫皮独头蒜,窗台上晾着未裁的构树皮。

"这是新酿的樱桃酒。"霍韬递来陶罐,"用晨露酿的,可合王司马口味?"酒液清冽,带着樱桃特有的酸甜,像极了那年长安别宴上的离觞。

崔录事忽然解下佩剑,剑穗上的明珠已磨得发乌。"此物随我征战半生,如今该有个好去处。"他剑指溪畔青石,"王司马他日为我刻首墓志铭如何?"

王维望着剑身上映出的白发,忽然想起灞桥柳色,想起苏志楠案头的朱批,想起长安城那舞动的黄狮子头。山风掠过松林,发出涛声般的轰鸣。

"何须墓志铭?"王维接过剑,随手插在溪边,"君看白云苍狗,青山不老,这便是最好的碑文。"

暮色四合时,他们五人醉卧松针堆。崔录事的鼾声混着溪涧叮咚,郑铎的《道德经》翻在"上善若水"一章,霍韬的焦尾琴枕着卵石。王维望着天际最后一缕霞光沉入山峦,忽然想起那日初到济州时,城墙上洇湿的水痕。

王维很是开怀,泼墨挥毫,作诗《郑霍二山人》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 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 岂乏中林士,无人荐至尊。

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 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

与其与那些靠世袭的地位而享受高官厚禄的权贵子孙为伍,但不如与既有才学而又品节高逸隐士结交,揭露了世事的不平,又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心性。

秋深时,王维在云岫谷后山发现一片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遍野燃着火焰。他采了枫叶制成笺纸,给崔九和王缙写信:"济州秋色,不逊长安。山涧寒潭如镜,亦可照见吾心。"

冬至那日,济州下了场大雪。王维不顾崔思蕤的劝阻,踏着没膝的积雪去寻崔录事,见老丈正在扫开茅檐下的雪,准备烹茶。"王司马且坐。"崔录事将铜吊子挂在火盆上,"这是去年收的梅花雪,埋在地下三尺,今日正好煮茶。"

雪水在吊子里沸腾,腾起的水汽氤氲了老丈的银须。王维望着檐角垂下的冰凌,忽觉得,这济州城的冬日,竟比长安的暖阁更教人安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